第七章

Dark Small Medium Large Translated Scroll to Bottom
李泽文脸上毫无笑意:“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后这样的事情还会更多的。”
但人家才三十出头就实现了她的全部目标。
说话间,汽车到达机场,临近晚上的机场灯火通明,将整个天空渲染成金红的色泽,郗羽默默感慨了一句光污染真严重,然后下了车,李泽文从后备车厢里取出她那个沉重的26寸大行李箱拿给她,又抽出一张名片取出一支笔,在背面写上一个号码递给她。
李泽文的名头下,除了他在美国的职位外,还有一则是京大政策研究院的副院长。
“低温下的声学耦合和动力学的模拟数值研究。”
为了让李泽文减少提问,郗羽主动出击:“教授,你呢?你现在是回国度假?”
她不想再提自己的未来问题,反正一团乱麻连个线头都找不到——李泽文自己也是这个学术界的一份子,还是特别特别成功的那类,她还在苦哈哈当学生的时候人家都当上了教授,对其中的结症认识肯定比她深入了不少。
“我想也是……当时去美国留学,是觉得美国的科研体系成熟,环境优越,没想到才几年,还是遇到这种烦心事,”郗羽有些泄气,“我打算看看情况,如果实在没办法干下去的话,趁假期再找一份工作。”
这件事里唯一值得安慰的,大概就是实验室这边表示工资照发了。
“我想对你来说,哈佛的tenure不会是什么障碍。”
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学里,副教授就已经是终身职位,学校不能随意解雇,经费充足,很多教授视这一职位为人生最大目标。但只有两三个大学例外,其中就包括哈佛。在哈佛大学,只有正教授是终身职位,副教授的地位始终不太稳固——好在哈佛的副教授去其他任何高校也都可以拿到终身职位。
“你们组多少人?有多少华裔和你这样的中国留学生?”
郗羽绝不是不爱国,也不是对美国有什么深厚的感情,想留在美国的原因无他,因为国内的经济和科研实力的差距。如果把大气科学比喻成金字塔的话,美国绝对站在最尖端的位置,资源丰富机会特别多——譬如,她身边的都是行业内的一流学者,可以随时和同行交流最新资讯,她念博士的时候就可以蹭船去南极考察,写一个简单申请就有超级计算机用,更别说还有海量的数据可以查阅……种种优势太大了,如果在国内,因为资源有限,竞争激烈,这些好事几乎很难轮到她。
“我正在做的研究比较前沿,除了美国,能去的研究所极少,”郗羽摊手,无奈道,“实在不行,去欧洲也是个选择……法国的一个实验室可能有点意向。”
美国一流大学特别反对近亲繁殖,几乎不允许自己本校培养的博士生直接留校工作。郗羽离开了麻省去新泽西做博士后,但是以前留学生圈子联系还在,她就是从群发的邮件里看到了这则消息,留学生们一片赞叹。三十岁出头就在世界顶尖学校评上副教授,真是牛人中的战斗机——不,航天飞机,何况他的方向还是社会科学,那是一条晋升途径比理工科更窄的险恶路径。
“你还在做博士论文的选题?”
“不是度假,有一些事情需要回国处理。”
郗羽默默摇了摇头,她只是研究所里最底层的打工者,了解的信息少得可怜。反正出事后她在研究所里再也没看到田教授。
郗羽含糊地附和了几句,她内心当然同意李泽文的判断。不过她还是认为,自己才刚刚博士毕业,就算要回国,也要在美国获得足够的经验值后再考虑,起码要发三五篇影响因子过10的论文再说。
“具体哪方面?”
她衡量了自己和李泽文之间的差距,默默叹了口气——这个世界呈现金字塔结构,最顶端的那些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算了算了,人生还长,再接再厉吧。
“现在是暑假,机会比较多,”李泽文问,“那还打算留在美国吗?”
“需要许多仪器设备和海量数据的支持?”
“真是厉害!教授,真的要恭喜你。”郗羽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我现在说恭喜是不是太晚了?”
“据我所知,是冰川运动方面的研究。”
“这件事我也知道……”
这事儿对李泽文也是新闻。他自己学政治学,对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了解得很深,何况他手段多渠道广,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也很多,但在这件事上,确实消息滞后了好几天。
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规划。她觉得自己有点小天赋,也很努力,即使算不上理科学科的留学生中最优秀的,但也绝对不差,她今年二十六岁,目前可以做三四年博士后——不超过五年,再拿出几篇有分量的论文,三十岁左右可以凭借资历去美国某大学申请一个助理教授,再努力奋斗六七年,在四十岁之前争取拿到终身职位。
“这样啊。”郗羽微微前前倾身体,“我好像听说,你已经评上副教授了吧?”
“没考虑回国?”
郗羽的手握紧又松开:“总之我们都觉得泄密没可能,田教授十年前就入籍了,现在一家人都在美国,怎么可能泄密?何况,她也不太可能接触到什么机密信息啊。”
郗羽站在机场门口目送那辆漆黑的汽车驶远,再默默把手中质感极佳的名片翻到正面,眼角蓦然跳了跳。
“田教授做什么研究?”
“是呀,否则一切都只是模型……没有证明就没什么意义。”郗羽继续忧愁地叹了口气。她一点也不奇怪李泽文为什么会知道这一点。这位教授知识储备量极大,数理水平也基本上达到了理工科本科生的水准。
恰逢此时,王安安一封邮件过来邀请她当伴娘,郗羽心说留在美国也没什么用处,她现在实验室都进不了——于是她匆匆忙忙把美国的工作处理了一下,就收拾包袱回国了。
“你知道?”李泽文侧目,似乎并不相信她能获知他的近况。
“你们三个都停职了?”
“是的……”郗羽无奈地长长叹息,想起自己前途未卜的工作,情绪难免有点低沉。
李泽文点头,转开了话题:“田教授现在的情况如何?请律师了吗?”
“其实……也是前不久知道的。”
“没什么,”李泽文不以为意,“还没拿到终身职位。”
“当然是考虑过的,”郗羽说,实际上每个留学生都把“回国”作为备选项,只不过通常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但国内的科研环境也不算理想,仪器和设备和我在美国接触的有代差,而且听说人际关系也是麻烦事。”
“这个暑假我会在国内,这是我国内的电话号码,需要帮忙的话就给我打电话。”
理工科的情况李泽文也清楚,他眉心微松:“事在人为。你是做数学模型的,设备差一点也不是不能出成果。而且据我所知,国内几个研究设施虽然不如美国,但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梯队了,至少不逊色欧洲。”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大约一两周前,郗羽所在的项目组一位华裔专家田教授忽然被传说中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带走调查,说她泄密,研究所的内部调查和重新审核也随之展开。美国大气海洋局下辖的实验室确实有许多机密项目,这些机密项目大都分布在全美的其他实验室里,审核严格,背景排查都要做个三五次,从来不招外国人。但郗羽所在的普林斯顿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主要做基础理论工作——工作内容就算建立各种模型,进行各种数理计算,和机密信息关系不大,绝对称得上兼容并包,实验室的的各国人民可以开一个小型联合国会议了,华裔研究员的人数不少——但田教授的事情发生之后,一切都变了。
李泽文说:“应当还需要三四年时间。”
“全实验室三十二个华裔,我们组有三个,中国学生就我一个。”
他的语气虽然轻描淡写,但那份笃定和自信郗羽绝对不会听错。
郗羽摸索着名片,脸色镇定地矗立在机场大门口,高深莫测地冥思了一会,最后才气沉丹田的抒发出一声悠然长叹。
三四年时间,他也不会超过三十五岁,这个年龄能在世界顶尖大学当上终身教授当然不是绝无仅有,但数量真是不多。郗羽身在MIT这种牛人辈出的地方,这几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天才男女见了不少,但这些“非人类”中认识的人群里厉害到李泽文这个程度的实也在不多,此时唯有肃然起敬。
郗羽才进入研究所一个多月,是簇新簇新的新人,完全做理论研究,毫不涉密,所以也不在调查人员的视线内,至少FBI没让她这段时间呆在美国哪都不许去——不过她手上的项目还是被暂停,门卡被收回,研究所的位置也显得飘忽不定。有小道消息称研究所里将展开一次大规模的政审,清除非美国国籍的人员。项目组的老板打听了一下,觉得这事儿应该要一个月才会有结论,于是给她放了一个月假,说如果情况糟糕到她没办法把这一轮博后做完,可以帮她联系业内其他学者,同时还表示,总之不论去哪里,他都会给一份很好的推荐信。
“我在做延续的内容,极地的大气动力学模型。”